提要文摘: | 本书首先选取具有典型地域代表特征和发展特色的浙闽合会、东北对缝以及西南化丛作为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进行梳理和阐述, 重在讨论不同组织模式下的运行机制、信贷流程以及组织间的异同比较。然后, 研究运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总量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经济周期理论, 对各地区非正规融资规模的调整变动周期及区域差异结构展开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再次, 运用地下经济测量方法, 选择与农村经济发展容量最为匹配的金融统计口径, 并运用较为精准的统计数据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算研究整体推进至形成30省自1980-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本书第2章-第4章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组织、总量、结构地区差异的比较研究, 全文第5章重点探讨了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首先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 并进一步利用方差稳健的OLS估计、2SLS估计、LIML估计、GMM估计以及IGMM估计等不同实证方法, 就东、中、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展开实证分析。随后, 本章研究通过加入融资因素的Diamond模型, 拓展得出非正规融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